point敘談幫會

  中國的幫會,起源甚早,可以追溯到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它是基於當時人類互助團結的生存實際需要,自然而然產生的。春秋戰國時代,列國紛爭,社會動盪,因而推動了一種仗義行俠、遂行互動、剷除強暴的團體組織的產生,幫會最早的創立人就是墨翟,後世推崇他的思想與學說為「墨家」。

墨翟是戰國時代的人,眼見當時列國諸侯強凌弱、眾暴寡,毫無公理正義可言;故大力倡導「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希望百姓能在平等、互助下生活。我們可以說「墨翟」是中國幫會的始祖,由於他俠義的高尚行為,頗為世人仰慕故被尊稱為「墨子」。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以儒、墨、法、道四家為主,墨家的代表人物是翟,墨翟是宋國大夫,約生於周敬王三十年(西元前四九○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四○三年)享壽八十七歲。墨翟一生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摩足頂踵步行十日十夜由齊國趕回宋國以個人的智慧和能力阻止楚國攻打宋國,在理論上反對攻戰,更有實際能力制止戰爭,使攻宋楚將輸得心服口服。

  日後齊將伐魯時,墨翟往見齊王,告以「并國屐軍,賊敖百姓」必受不祥,再次阻止戰爭的發生,這些都可看出墨翟基於義氣所發揮民胞物與的愛心與行俠義的態度,至於在生活上墨翟量腹而食,變身而衣的高尚節操,無怪乎天下人都爭相追隨他了,至於凡事墨翟皆從於義被稱為當世之聖人,倍受民眾的景仰了。

  此外,墨翟有創造的精神與獨特學說,更有追隨的群眾,因而建立了墨學的基礎,而墨學的基礎端在一個義字,墨家認為「天欲義而惡不義」「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所以人要順天意兼相愛,交相利,一切以「義」為依歸。

  墨子在當時,曾因強楚欲攻弱宋,而專程由齊國奔走至楚,摩頂放踵,日夜不停,只為勸阻公輸般伐宋之舉,遂其「兼愛」「非攻」之理想。墨子這種人溺已溺、仗義行俠、消弭兵災、拯救生靈、無視個人生死的豪傑行為,就是幫會中人崇高俠義情操的表現,其抑強扶弱、主持正義的英雄行為,非為一己,不是追求功名利祿的義行,成為幫會人士行為的典範與準則。其門生弟子亦有「生死以之」的豪邁氣慨,故淮南子泰族訓曾載:「為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之赴火蹈刀,死不旋踵。」言其赴湯蹈火為義赴難、死不顧身的偉人情操。此為日後中國幫會講求義氣的先驅表現。

  墨子之後,幫會的首領,名為鉅子(即後世所稱的「龍頭」),此見呂氏春秋高義篇;乃莊子天下篇所云:「是以鉅子為聖人,眾人皆願為之教,冀得為其後。」

  呂氏春秋上德篇所載,墨家鉅子孟勝,義死於陽城君,其門生弟子從殉者百八十三人。其義勇壯烈之精神,與一諾千金豪氣,實為後世肝膽性性人士英雄豪傑、義士俠客所仰慕的千古典範。

  再墨者之法,見於呂氏春秋去私篇:「墨者鉅子有腹鯨者,世居在秦國,其獨子殺人,依律依處死。秦惠王憐腹鯨無後,特赦之告復鯨曰:『先生年歲既高,又無有他子;寡人已下令免於誅殺,以留後嗣。』

  腹鯨對曰:『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所以禁殺人也,而禁殺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赦免吾子,但腹鯨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仍將其獨子處死,以符天下之大義。」

  後世之幫會,甚組織與精神,仍沿用「墨家」的鉅子制度,與篤行墨者之法,所以「墨翟」被奉為中國幫會,即民間俠道豪傑義勇之士所結合社團的始祖。

  淮南子人間訓篇則易「墨」為「俠」,倍加讚揚稱譽。蓋俠者不為官吏,而廣交遊;能濟人之急,拯人之難,不愛惜身家性命,只為恤存天理義氣,故世稱之為「遊俠」。史記與漢書亦分別列載「遊俠列傳」,對其豪勇俠義的作為讚禮不已且推崇有加。

  司馬遷所作史記遊列傳中闡述,遊俠的行為作風,雖然未必都完全是合乎正義的軌道,可是說話算數,講求信用;做事堅決果斷,凡應允承諾的事,必定誠敬篤實的去履行實踐。亮不顧惜憐自己的身體,對於別人的艱難困危,縱然有著存亡死生般的功勞,也不屑去自我誇耀,更羞于頌揚標榜自己。這些都是頗值得我們去尊敬、欽佩與稱許的優點,因為緩急之事人皆有之,肯於拔刀相助,端賴彼此義氣團結以達到目的。

  太史公亦謂:「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恐不顧,亦其所長。」此乃講一般平民百姓為顧全義氣,無論任何作為,但依憑一句承諾,使得千里之外的人,都爭相傳誦他的義行;即使為此為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也沒有絲毫顧慮憐惜,這些都是遊俠本性特質之表現。

  為了一般人不甚了解俠士義人的秉性本質,司馬遷有著非常沉痛悲哀的感覺。因世上很多人只重儒而輕俠,以致俠士的義氣高節卓行,而湮沒無聞,鮮為人知。殊不知道俠之真者,儒亦仰賴之,故太史公在遊俠列傳上,六贊遊俠,對其推崇讚譽再三。

  班固作漢書,仍按史記之舊例,亦有遊俠列傳,列述西漢游俠結社赤眉、銅馬、鐵脛之俠義事蹟。

  范曄作後漢書,陳壽作三國志,亦將東漢及三國時代的遊俠分別列傳敘述。此後,隋唐、五代、宋史上,皆有遊俠結社的記載。

宋.施耐庵將元末的民間秘密結社,與未江梁山的故事,編寫成家喻戶曉的「江湖豪俠傳」,亦名「水滸傳」。在這本小說中,我們可以清楚而又明白的認識,豪傑俠士聯盟結義,其組織內部的情形。

  明太祖朱元璋因為結合這些俠義社團,得以起兵抗元,再創「日月教」,又稱「明教」,藉著宗教的掩護,聚合群眾來從事驅逐韃虜的種族革命工作,終至有成,一舉胡元趕出塞外,重振大漢聲威。

在明代的秘密幫會結社,則以「東林黨」與「復社」最為知名。

  「東林黨」由於大儒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而得名。明天啟四年冬,王紹徵所作之「東林點將錄」。亦仿「水滸」一百零八將,列舉「渠魁」、「副帥」、「前矛」等職稱,此乃幫會結社所特的稱呼。

大儒顧憲成講學東林,遙執朝政。與淮撫李三才相結納,權傾朝野;故「東林點將錄」以李三才為「開山元帥」。「開山」二字為幫會專用字彙,就明白指出其為幫會首領。

  按「清幫要覽」亦名「進家手冊,這本書亦云清幫的金祖「清源」,即李三才的化名,是其創始者。現李三才之例便可得知,蓋義士俠客之易名更姓,在於方便其遂行俠事與義舉,且從不計較聲名;因其志不在此,惟求無負義氣而已。

  「復社」以張溥、張采、陳子龍、徐采遠等人為首領。當初他們率領士人驅逐閹黨魏忠賢,所發之檄文頗聞名於世。

  「復社」以社長為「正配」,門人為「十哲」。於是僧道優倡,士農工商,醫卜星相與夫拳勇之徒,以及綠林豪傑都競相加盟入社,因此「復社」聲氣遍天下。

  「復社」是以復興學術文化和發揚固有倫理道德為宗旨的幫會組織。不但創辦雜誌、散佈學說,更結合有志氣與節操的讀書人,相互砥礪道德文章,強調忠義思想,希望經由輿論與科舉二方面的成就,來改革當時腐敗的政治現況。

  崇禎十四年,張溥棄世;十七年明祚亦亡於流寇李自成。俟清兵南下,志氣清明的讀書人,皆認為當前不宜再空談學問。乃奮然而起,領導群眾,以種族大義相互激厲,來對抗勢力擴展的新朝。更由「薙髮」來鼓盪民氣,以「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決心,來與當廷相抗衡。

  觀「復社」當時原期經由學術的傳播,與藉著科學的成就而構成政治團體,達到改革政治的現況。但是遭受亡國之劇變,更不甘受異族之侵凌,於是盡一切的奮鬥來扶持朱明諸王,其明知不可為而毅然之,全力維繫民族精神的犧牲,是浩瀚鉅大而至為可佩的,而揆其動力皆是義氣。

  再者,有感明朝士大夫之不學無恥,沒有氣節操守是國家淪亡的主因。於是先賢大儒乃將種族大義,民族精神隱入幫會之中。故繼「復社」之後,「天地會」因而興起。

「天地會」號召社會廣大群眾,激發忠義民族精神,不期急功的傳揚種族革命思想。惟因「天地會」所從事反清復明的工作,為安全計一切但憑口傳心授,所留傳的資料甚少。

  據考證得知,「天地會」是鄭成功於明隆武二年,即西元一六四七年八月所創立。當時其父鄭芝龍決心降清,召成功議事,成功不從,父子決裂。成功乃攜帶儒巾藍衫,到泉州孔廟獸祀於孔子,決心棄文從武,移孝作忠。憤而起兵抗清。後又與部將耀、張進、施琅、施顯、洪霸、洪顯等九十餘人,在鼓浪嶼設明太祖神位。歃血為盟指天為父,以地為母,故稱「天地會」,以誓滅韃虜,興復漢室為職志。隨後紛有志士相繼加入,以先來為兄,後來為弟,故又稱為「添弟會」。

  眭雲章先所著「 國父與洪門」一書指出,鄭成功是當時從事反清復明行動工作中,最堅強的一位忠義志士。他以台灣為反清的根據地,在當時首府的台南與志工結盟,創立「洪門」幫會。蓋「洪」者乃隱喻漢失中土之意,時時惕勉規復失土;在參軍陳永華(近南)全力輔佐下,開立「金台山」、「明倫堂」,號召仁人義士。山主也就是延平郡王鄭成功,所以如今鄭成功在台南的故居,被稱為「開山王府」,奉祀他的祠堂則被稱為「開山王廟」,而這些史古蹟所經的道路,就是現在被稱為的「開山路」。

  「洪門」初創於台灣,持續展於閩浙,後更發展兩廣,以及湘、贛、川、貴等以至海外泰、緬、越、馬來西亞等地。惟各地名稱雖有不同,但其精神與宗旨則完全一樣。

  與此同時,行運江、河、湖、海水流之處的「漕幫」,亦藉宗教之掩護,陽為清廷輸運糧米,實則在蓄勢待機,並以工作之便蒐集情報,探悉清廷虛實,一俟時機成熟即截留糧米以應軍需,聚集船伕水手及運河兩岸民眾,即刻成軍,配合「洪門」以實際行動共同滅清。

  先賢大儒顧亭林、傅青主、戴廷栻等,更在山西創立「鏢局」與「票號」。以「鏢局」之名訓練徒眾,藉走鏢之便與各地英雄豪傑相互串連掛鉤。再以「票號」通匯資財,俾於必要時得以支應義軍起事之用。觀之這一切一切的措施與安排,都是為了推翻異族的滿清入主中原,誓之驅逐韃虜,恢復故土為職志。

  為保持團體的秘密特質幫會在當時都是以歃血為盟,聚眾結義的。因為造反是會被誅殺九族的。

唐熙初年又特頒大清律例:「凡異姓人等,但有歃血訂盟,焚表結拜兄弟者,俱按謀叛律斬。」可見朝廷對幫會防範之嚴,與顧慮疑忌之深了。

  但幫會為了持續存繼與擴大發展,乃遁入宗教或藉習俗,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活動。本省的特有的「拜拜」,就是一種。藉宗教聚結集合達到溝通連繫的目的。當時反清復明的各種社團,其名稱或因時、因地、因人各有不同,但其秘語、暗號、手勢則無有差異。因其本摯愛民族,尚忠行義的本質特性,則完全一致。

  綜觀當時所有民間的秘密結社,其規矩儀注、宗旨條規亦頗雷同,鮮少差異。此無他,惟恐自己不識自己人,而發生不必要的誤會。由於共同秉忠尚義民族精神的蘊含,故所有的幫會結社,都能不分彼此,情同手足。其相互密切的關係,就如同骨肉兄弟一般。

蓋括言之,在內陸及海外,顯然為人知曉的就屬「洪門」,形態比較公開。茲轉錄馮自由先生所著「中華民國開國革命史」的一段以證之:

  「旅美華僑之洪門團體,號稱致公堂,總部設於舊金山,而芝加哥、波士頓、聖雷士、羅省、費城等數十埠皆設有分堂。但凡華僑駐在之地,無處不有之,咸隸屬於舊金山總堂。華僑列籍於致公堂者,十之八九。其在大埠,宋入洪門尚勉可謀生,若在小埠,則非屬於致公堂會員者,輒受外人排擠,難以生存,故其勢力之大,為各社團之冠……。」(按:致公堂是一統名,但其下分支甚多。)

  東南亞及南洋群島,「洪門」則名為公司,以避免世人注意,又統稱為「義興公司」,但又因地方區域的不同,分為福建義興、廣肇義興、潮郡義興、客屬義興、海南義興等。至於義興之下又有海山、廣福、福興、義信、義福等支系分會等。

  菲律賓則有中華進步黨、菲律賓致公黨、秉公社、協合競業社、竹林協義團等。抗戰時期曾組織「鐵幹團」,參加抗日工作。

至於「清幫」,則較為隱密,但凡水流之處的城鎮、港口、碼頭、湖泊,俱為其勢力範圍。但實際講起來,「清」「洪」本為一體,而無所分別。就如同吾人的手掌一般,(清)手背(洪)的區別,但終為一體的二面而已。惟因其獻身民族大義,職責限制,自然形成內外,即「清」內「洪」外,「清」隱「洪」顯。

故江湖有諺:「只有金盆栽花,沒有清洪分家。」或「鐵樹不開花,清洪不分家;鐵樹開了花,清洪分幫不分家。」的說詞。以喻彼此深厚親密的關係。

再者,「清」隱在於蓄勢養望,講求韜略權變,不輕易暴露身份,是為指揮坐鎮領導的「帥」。

  「洪」則顯是為衝鋒陷陣,攻城掠地,揭義對敵,臨陣當頭的先鋒,是為「將」。

  故亦有諺:「清轉洪,鯉魚變龍。洪轉清,剝皮抽筋。」

  此乃為達到種族革命,成功的安全措施。蓋上諺前句所言意謂,在「清幫」蓄勢養望已成了氣候,出而「洪門」身份領導弟兄。遂行反清的任務,自有鯉魚飛躍龍門。身價百倍,不同凡響的意味。後句則在惕誡會眾,既入「洪門」反清的立場與身份顯明,與滿清政府猶若對陣的敵人一般,若再投效隱密潛伏的「清幫」,勢必危及大眾的安全,暴露了掩護。特別嚴加防止以阻逾越,故對違抗者處以剝皮抽筋的重刑以儆效尤。

  但清洪本為一家,枝葉根脈同源。終滿清一朝,數百年間,清洪兄弟相遇,非但不存隔閡,並且和衷共濟,患難相扶持,困危共擔當的精誠合作,相互協助,沒有絲毫軒輊與見外。

  國父 孫中山先生,鑒於革命必須藉幫會之力量,方期有成。乃於民前十九年,在檀香山參加「洪門」致公堂,隨後開創「大陸山」,進而籌組「興中會」,民前十一年又與「哥老會」首領黃興、畢永年及「三合會」頭目,合組「興漢會」。進而更納結全國會黨及海外留學生及華僑,創立「同盟會」。集中全部人力物力,精誠團結,前仆後繼的從事革命,創立「同盟會」。集中全部人力物力,精誠團結,前仆後繼的從事革命,其間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不畏生死、無懼犧牲的努力奮鬥,終將腐敗而又喪權辱國的滿清推翻。此其間海外留學生全部加入致公堂,而致公堂兄弟又加入同盟會,融為一體,共同為革命效力。

  清洪幫會人士對種族革命,竭盡忠誠的熱忱參與,非求功名利祿。其毫無保留、徹底無私的奉獻,與功成身退,忠肝義膽、豪邁瀟灑的偉大情操。觀諸史實,歷歷在目,斑斑可考。這種捨我其誰,惟「義」所歸的氣慨風範,是何等崇高偉大神聖純潔。

  再者,清洪幫會人士,皆可視為性情中人。其以「義氣」為先的為人行事原則,與夫重然諾,尚篤行,見利不虧其義,見難不更其守;遇事當先慷慨勇往,捨身就義,無視功名現實,不慕虛名浮譽以及覬覦財富地位,皎然志節的俠道行為,在在使廣大社會大眾仰慕欽佩不已。

  觀之清洪前人的肝膽義氣,至今猶存人心。在這人心不古,價值觀突變功利現實變遷快速的社會裏,更需要如清洪幫會之義氣與俠道,來振奮人心,揚啟善性在以堅守傳統倫理道德,與發揚民族精神與篤守中華文化及維護社會公義下作社會的中流砥柱。

尤其在當今官貪吏腐人心澆漓世道淪喪之際,實有捨我其誰當仁先行之豪情壯志。俾特質本性為民族精神道義社團的清洪結社,儘可關心政治,但絕不可再作政黨的工具,如同夜壺一般,永遠上不了檯面失卻獨立的格調,背負盛名之累及不必要的污衊與毀謗,今後要作拯危解難,生津止渴的茶壺,對公平正義的行為給予鼎力相助,也恪盡心力去維護人世間的真正公義,勿為勢劫勿受利誘,同時溶入民主的普世價值觀與公益服務精神以及研討學習的態度來全面提昇結社的體質在保持固有傳統與結合時代潮流新思潮下再創社會存續永久經營的基礎,發揮亙古長遠的光輝與廣結善緣,無親得親,無友得友,祥和親切的家園精神,至此,殷期忠義秉性清洪人士,發揮其忠義精神,作為社會的先鋒,民眾的基幹,為民族為國家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