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家禮對談3

再問:為什麼參與清門,稱為「進家」呢?

答:因為家是最安全,最溫暖,最有感情的所在,如同骨肉親情般的家族情誼,亦惟有在清門才有。有諺曰:「有出五服的本家,沒有出五服的安親。」又有「鐵樹不開花,安親不分家。鐵樹開了花,安親分幫不分家」的說法。祖師亦謂:「安親不分遠和近,三祖流傳到如今」。總而言之,吾人孝了祖,投了帖,進了家。是家理的一份子,就永遠與安親休戚相關,血肉相連。因為家理講的是無親得親,無友得友,但凡有緣,就與所有家理的老少昆仲,結了善緣有了三分安清的誼情,不敘不親,敘起來貼骨之親,至於個性相投,時相往來,禍福與共,漸次又培育了七分的交情,有了純真誠摯十分的情誼比之親骨肉另弟亦有過而無不及!

說到「進家」,以帶髮修行。因為清門依托佛教禪宗臨濟派,藉教傳揚忠義民族精神。故凡孝祖安親者,要講道德,說仁義,守家規,學務本,謹遵師訓,帶髮修行。此道不亂不邪,因時制宜。所以「進家」以後,吾人要以仁居心,以義治事,以禮持身,以智明禮,以信交友。謹守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為立身處事的準據,如此學聖則聖,習賢則賢。

「進家」是藉道交友,結仁結義。故而「進家」之後,因緣際會必然與家人漸次聚晤。酬應往來自然接踵而至,幫喪助婚,拯危解難更是在所難免,捧人的場,抬人的轎,拉人的縴。交情放的多,義名必遠播,雖不冀圖回報,但有朝需要時,別人也會伺機回饋,多種者必然多收,不種而望豐收,豈非緣木求魚,此頗值吾人深思而力行之事。

酬應往來,酒肉狂歡,誠然縮短了彼此的距離,消除了陌生,偶一為之無可厚非,若長此以往,非但浪費錢財,更傷了身體,惜財惜福,以備不時之需,俾為急時之用,屆時功德可成,嘉惠了別人,踐履了義氣,著實是無上好事。愚意以為,家門晤聚敘談,飲宴宜以「出份子」,「打平伙」方法行之,如此情誼可長可久,蓋餐聚飲宴由一人負擔,縱財力允許,三數次後被邀者亦必過意不去,倘若袋囊羞澀無法回請,豈不讓人困擾。飲宴菜肴不必過豐,五菜一湯可也,既實惠又經濟,若有遠道而來的同參或前人長輩,亦可用「羅漢請觀音」為之,如此主客盡歡,何其美好,若稱此宴為「梅花羅漢席」,既典雅又實際。吾人爾後但聞「羅漢席」,就是表示是「出份子」,「打平伙」的餐敘聚會。

至於說到參加壽喜婚宴時,家理的規矩是,若隨侍本師前往,例由年輩較長的師兄,徵得本師同意後,將同門儀禮集中,以本師之名率領致賀。蓋祖師慈悲,「進了會講師父走遍江湖。」門生弟子護持抬舉本師是理所當然,在在必須之事。水是漫不過船的,再能再行的門生弟子,也得唯師命是從,否則就是「欺師滅祖」,「藐視前人」。今日為門生弟子能誠敬恭慰禮侍本師,他日能代祖傳道,開法上座為人之師時,會下的後學新進亦會如此為之,說是以身作則也好,身教重於言教也好,家理的倫理切切不可些微怠忽或逾越。

親同參之壽喜婚宴,同門昆仲就不必以師之名集中上禮,每人單獨行之。當事者為此勞煩本師前往,親往稟報或面呈請柬時,應附呈紅包一封,權為本師程儀,懇祈撥冗蒞臨,本師不論能否出席,對此紅包只加不減的添喜上禮。如此師弟彼此光彩。又本師蒞臨,師門兄弟必然更加踴躍前往,一來祝賀二來面師,再為師者酬應往來於隔幫調衛,親朋好友化費開銷必大,門生弟子之事豈好再讓本師再為此費心呢!

清門師弟之間有若如父子之親,吾人既拜這人為師,恭慰禮敬唯恐不及且終生不變,既是尊師重道的表現,也是作後進的典範。而身為師者,既收這人為徒,更須刻意栽培全力提攜迴護關切有若己出,如此在前人慈悲愛心下,門生弟子能在家庭與學校教育之後,持續接受清門的社會教育,在本命師社會經驗的傳授指導下,以及人際關係的配合協調下,使家門中每一份子都直接間接獲得臂助與教益。如此小者造福個人及家庭,大者貢獻社會與國家。

為師者坦然接受門生弟子虔敬誠摯的供養,而不必迫於衣食慮及生活,方有餘力全心投入家門的開拓與推展。本來領導江湖以布衣而為大眾尊崇的清門前人,由於擔任善緣廣結,眾生普渡,藉道交友,結仁結義,從事忠義民族精神發揚的工作,對於名與利的追求與獲取,非但無暇兼顧,甚或早已忘懷。昔祖訓有云:「窮安親,富道情。」蓋身在清門且為師者,亦必有佛陀與基督慈悲博愛之心,有義之所在,恪心盡力以赴之豪氣,以及十方來十方去,取之於門生弟子的供養,用之於門生弟子之前程,凡事為門生思量之襟懷,與一徒皆徒都恩待的氣度,無時不弘揚家理,傳道解惑,指點迷津。倘若不修恃精進道業,徒以攻訐同道標謗自己,收而不教不培育以致誤人子弟,斷人前程,則罪孽滔天。

蓋師生關係,尤其在清幫的師生更是情逾骨肉,如同父子親情,前人教導慈悲的是為人處事,著重的是以身行教,以身作則。再師生之間要坦然相見,老師不必懷疑排斥學生,時時要為自己門生弟子策劃如何使他們更合作,事業更成功,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能匯聚所有豪傑同努力,這種喜悅亦惟安清師者可以行之。總之,收人就要全心愛護,要視如己出的栽培教育關顧照拂,而為徒者亦當對本師虔摯誠敬禮貌週全,時向討教問候,切切不可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但求都圓滿,以社會功利現實的態度心情,來對待自己清的老師,如此便是盜賣安清的義氣,最後必咎由自取,倘若十手所指十目所視而為人所不齒,自絕於這崇尚「義氣」的清邦將是終生最大的憾事。